工夫红茶创始人施光凌
嫡传第五代传人
施继康(1928-2015)

施继康是茶叶工程师,茶学家。国营坦洋茶厂技术股股长。
特殊时期,施继康(茶叶工程师)因成分高下乡劳动改造,之后,中国工夫红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制茶技艺,一种无与伦比的“工夫”,被藏进了岁月的间隙,几乎失传,多亏了他在那个最惨淡的时代下的坚持,留住了中国工夫红茶最为先进的制茶技艺,功不可没!在传统工夫红茶技艺濒临断代之际,秘密保存六大工艺秘籍及27套传统制茶器具。改革开放后主持国营坦洋茶厂技术复兴,被业界尊为”工夫红茶活化石”。
在特殊时期,让我们通过现存的证据,还原那段历史:
藏起来的茶香
1972年的清产核资记录显示(《坦洋村志》2005版),施继康将一批”废旧农具”转移到了霞浦县溪南镇亲属家中。18套工具上的保管登记单(TY-1975-041至058)至今仍保存在非遗馆,见证着当年的秘密行动。
宁德市政协《三都澳文史》2011年第3辑 收录老茶工李茂金(1935-2019)的证言:“1969年冬天,我和施师傅(施继康)用运送稻草的牛车,把六箱刻着‘豐泰隆’字样的老工具藏到白云山北坡的废窑里。”
这些工具中,有5件后来被检测出含有1970年代的防蛀处理痕迹(宁德市博物馆报告)。
墙基下的秘密
现存的”坦洋双熏法”手稿复印件上,清晰标注着”1973年誊抄于霞浦”。原件保存在施氏后人手中,扉页上盖着施继康的印章。老人说:“特殊时期我把祖传的《窨制秘要》用化肥袋包装,埋在老宅墙基下,每年梅雨季过后都要挖出来晾晒防潮。”,手稿上的霉变修复痕迹,印证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工具变形记
福安市档案馆的档案(TY-012-1980-07)记载,1980年接收施继康移交的制茶工具中,包括:
9件光绪年间的模具,3具民国炭焙笼,其中一件”光绪廿年筛末器”上,还刻着”豐泰戊戌年制”的字样。
特殊时期,为了保护制茶技艺,施继康想出了各种办法:
把珍贵的九转揉捻机拆解成”农机零件”;让茶筛”变身”粮仓通风板;将工艺口诀改编成生产队记账暗号。
2017年,专家们在整理施继康的遗物时,在一本旧笔记的夹层里发现了1969年手绘的”藏宝图”,上面详细标注着各处隐匿工具的位置。
施继康用生命守护,才让茶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本文所有细节均源自可考证的档案文献、实物证据和当事人口述)
注:上交的27套历经沧桑的制茶工具陈列在坦洋工夫非遗馆
文献名称:《三都澳文史(第一辑)》编者:福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时间:1995年12月
页码:第77-82页标题:《坦洋工夫技艺保护口述回忆》
施继康自述1968-1976年间,以“农具维修”名义保存祖传制茶工具
详细描述将“九转揉捻机”拆解藏于公社农机站的经过
提及手抄本《窨制要诀》埋藏于祖宅墙基下的具体位置
施继康老先生,一生事茶,在那个最惨淡的时代下坚持不懈,鞠躬尽瘁,留住了中国功夫红茶——世界上最为精妙的制茶技艺!老先生驾鹤西去,精神永存!

施继康在当地大名鼎鼎,与茶界泰斗张天福亦是至交!
坦洋村全貌
在施家的老宅里,施继康一遍又一遍摇着竹筛筛选已经烘焙好的茶叶。他说:“好的茶叶一个半天才能筛出几斤来。做工夫红茶,就要舍得下工夫!”
1851年,施光凌等人以当地坦洋菜茶试制红茶成功,坦洋工夫自此薪火相传,曾几度风行世界,当年外销逾7万担。鼎盛时期的坦洋村,茶行3 6家,雇工3 0 0 0多人;至今村里的民俗博物馆还展示着当年茶行发行的作为小额纸币流通的“茶银票”。在当年外国列强用武力侵略中国的同时,把一船船的鸦片运进中国,并运走了成千上万的白银。而茶行老板们把一船船的红茶运往外国换回了白银,给家乡带来了繁荣与富裕。

施家老茶坊,咸丰年间著名红茶老字号“丰泰隆”
咸丰年间著名红茶老字号“丰泰隆”的老银元桶
施光凌所修建的真武桥已经成为福州的文化符号
丰泰隆由于历史原因败落。但施家嫡传第四代传人施福隆在中国跌宕起伏的岁月中,依旧没有放弃研究茶技。直到解放后,施福隆被聘为国营福安茶业精制厂总评级师,继承祖业,并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了其子施继康。如今,在新的时代,施家传承着中国功夫红茶最根源的技艺。施家红茶也是迄今为止留存在世上,最高品质的工夫红茶。
坦洋施家老炮楼

咸丰壬子科(1850年)武举人,例授武信郎。
施光凌中举后无意仕途,改为经商茶叶,时任商会会长统领茶行老板共振茶叶市场。他将当时制作的红茶冠以“坦洋工夫”之名输出海外,使中国红茶闻名于世。为纪念施光凌对中国茶叶发展的业绩,其后人在修宗祀的同时,制其塑像于宗祀前。施家老宅建筑群及施光凌墓亦是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