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能言最可人

                       ——南宋陆游

北宋 赵佶(宋徽宗)祥龙石图卷
居无石不雅,斋无石不华
石无文无声,
古之达人,皆有所嗜
古人云:” 苟适吾志,其用则多。”
可见赏石,格局在人
所谓苍厚、奇峭、古拙、秀雅、玲珑等
历来的文人雅士借石以言,寄托情怀
他们与天为徒、妙师造化、
观象得意、格物尽理。
大雅堂主私藏太湖石
连座整体高72cm,供石高51cm,石宽27.5cm

回头问灵石,能伴老夫否?

东晋诗人陶渊明归返田园以后,以耕作赏菊赋诗为乐,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后世程师孟曾为诗云:“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尽写旖旎风流之态。

大雅堂主私藏太湖石
连座整体高29cm,供石高20cm,石宽35cm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
灵璧石
连座整体高58.5cm,供石高44cm,石宽19cm

地下沉睡亿万年
一朝惊艳世人眼 

英石
连座整体高37cm,供石高31.5cm,石宽9.5cm

乾坤曾逆转,峥嵘剑门开
灵璧清供石
连座整体高94cm,供石高76cm,石宽29cm

声如青铜色如玉
 太湖石
连座整体高52cm,供石高36cm,石宽28cm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清供灵璧石
连座整体高21cm,供石高10cm,石宽16cm

山洞峰峦小,应是蓬莱孙

白居易深爱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记》。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晚年居住洛阳,更是“阁前叠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他的挚友牛僧孺,曾题诗奉和白居易的五方太湖石,曰“太湖石奇状绝伦”。牛亦深谙个中趣味,乃石痴之写照。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

地下沉睡亿万年

一朝惊艳世人眼

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也喜欢当地的奇石,曾将“柳州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即柳江河底的一种墨石制成墨砚送给好友刘禹锡。

据《素园石谱》介绍,诗圣杜甫也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而祝融峰本为南岳七十二峰之最高峰和主峰,可见诗人对奇石的宝爱之心。
另外,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文人,也都是奇石爱好者或收藏者,留下了一些赞咏奇石的诗文。张祜当时以收藏太湖石著名,而身后所藏名石风流云散,自号“天随子”的“江湖散人”陆龟蒙,还为之哭道:“一林石笋散豪家”,痛惜不已。

苏东坡玩石随性投入,并形诸文字,颇多趣事。在《前怪石供》中记述道,元丰三年,他在黄州发现江边多美石,“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江边游泳的小孩经常可以摸到,他便“戏以饼饵易之”,不久就“得二百九十又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随后在扬州又获得两块罕见的奇石,白色“正白可鉴”,绿色“冈峦迤逦”,质地、文理、色泽均为上乘。禁不住又题诗赞颂,诩之为“稀世之宝”。他善于把手中玩物与自然山川相结合,所思甚远。他还记录下了朋友王诜的几次夺石经历,表面上颇有微词,其实描绘出元祐友人之间充满诙谐机趣的日常交往过程。

北宋 赵昌 岁朝图

苏轼往惠州,经湖口之时,在李正臣家中看中一块怪石,其形制宛转盘旋,如纳九华山于壶中,便名之“壶中九华”,题诗曰“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八年后,苏轼再经湖口,不料“壶中九华”已入他人囊中。东坡叹惋道:“尤物已随清梦断”,怅然不已。第二年,黄庭坚过湖口,李正臣持苏轼诗二首觐见。此时人与石俱已不在,山谷慨叹不已,步苏诗韵作七律一首,无限怅惘。

苏东坡也曾对他为一块收藏的雪浪石赋诗道:“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雪浪石有石破天惊的形态,虽鬼斧神工亦不能办也。在东坡的基础上,米芾更提出“瘦、绉、漏、透”的赏石四要领,至今仍是玩赏太湖石的圭臬。

米芾更可谓“古今第一赏石名家”,他也喜欢丑石。在安徽就任无为军知州时,米芾初入官署,见署衙庭院中立一块大石,“状奇丑”,而“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立命仆从更衣长袍,整理帽冠,对着奇石下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