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老砖茶|茯苓砖茶

茯砖茶因在伏天加工,其形如砖,故称“茯砖茶”。

茯砖茶属后发酵茶,运用渥堆、压制、发酵、发花等十八道传统工序而成。是生产加工周期长、工艺独特的黑茶类产品。

茯砖茶经独特的发花工艺,其茶砖“金花”茂密,干嗅有黄花清香。“金花”中含有大量脂肪分解酶、淀粉酶等有益物质。茯砖茶有助于消化、润肠胃、降血脂、解油腻。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年代湖南临湘茯砖茶

茶类:黑茶
仓储:干仓原包装
香型:梅子香、木香
重量:块重约2000g/片

经几十年自然陈化,茶砖松厚,茶叶条索厚大成棕褐色,茶梗嫩度适中,色泽深栗。

内质香气纯正,茶汤红浓。口感柔和,有厚重感,舌面生津,有独特的梅子香味和木香,陈韵十足。

该茶有助于降三高、调节肠胃、预防动脉硬化。

七十年代民族手拉手茯砖茶

茶类:黑茶
年代:70年代
仓储:干仓原包装
香型:药香、老茶香
重量:块重约3000g/片

七十年代民族手拉手茯砖茶,汤色澄明,红色中泛着琥珀色。

滋味醇和,陈韵足,香气正,有药香。

由于“文革砖”存量少,弥足珍贵。

此茶有助于降三高,调节肠胃,预防动脉硬化。

六十年代广西横县红太阳茯砖

茶类:黑茶
年份:60年代
仓储:干仓原包装
香型:药香、木香
重量:块重约2000g/片

茶砖采用广西优质六堡料,陈化年份足,汤色红浓通透。

滋味醇厚,入口饱满,香在水中,生津迅速,回甘持久。

此茶有助于降三高,调节肠胃,预防动脉硬化。

六十年代最高指示茯砖

茶类:黑茶
年代:60年代
工序:生砖
仓储:干仓原包装
香型:药香、木香、金花香
重量:块重约2000g/片

茶汤明艳通透,红色中泛着琥珀色。口感有层次,香在水中。

“文革砖”因其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一直以来被众多茶人争相藏之。品饮一杯陈年黑茶也是在回味一段消逝的历史。

九二年康砖藏茶

茶类:黑茶
茶香:枣香
重量:块重约500g/片
年份:1992-1993年
仓储:干仓原包装

康砖藏茶自唐以来,已有千年历史。九十年代初的“金龙牌”康砖藏茶,原料为遵义优质绿茶及红苔,秉承紧压茶的传统制法。

历经26年的自然陈化,呈棕褐色,茶砖松厚,茶叶条索宽大粗壮,红苔嫩度适中。

茶汤红浓,茶质厚而聚,口感温柔上扬有层次,药味浓郁,久煮枣香味不散,茶底乌黑油光。

此茶有助于降三高,调节肠胃,预防动脉硬化。1987年荣获贵州省优质产品奖、国家商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连年来复评仍保持其称号;1994年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银奖。

六十、七十年代金尖藏茶

茶类:黑茶
茶香:药香、木香
重量:块重约2500g/块
仓储:干仓原包装

六十年代金尖藏茶

七十年代金尖藏茶

金尖藏茶属黑茶。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4年)就有该茶记载。金尖藏茶主要销往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由于藏区高寒气候,藏民不得不大量摄入热量高的脂肪类,加之蔬菜缺乏,过多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藏茶能够分解脂肪,防治燥热,排除毒素,故藏民在长期的生后中养成了喝藏茶的生活习惯。在西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因此藏茶被西藏人民称为‘生命之茶’。

六十、七十年代的金尖藏茶,红苔嫩度适中,茶砖松厚。经过半个世纪的转化茶砖成黑褐色,其汤色如红酒,入口绵柔,有药香和木香。

冲泡

茯苓老砖茶属于紧压茶,通常由黑茶(如茯砖茶)压制而成,兼具茶味与茯苓的养生功效。其煮泡方法需根据茶砖的年份、紧压程度及个人口感调整,以下是详细步骤:

一、准备工作

  1. 茶具选择
    • 煮茶器:陶壶(保温性好,适合老茶)、玻璃壶(方便观察汤色)或电陶炉煮茶器。
    • 辅助工具:茶刀 / 茶针(撬茶)、茶则(取茶)、过滤网(滤茶渣)。
    • 用水:山泉水、纯净水(避免自来水氯味影响口感)。
  2. 撬茶与醒茶
    • 用茶刀从砖茶侧面插入,轻轻撬动,取下 5-8 克(约成人拇指大小),若茶砖年份较久(10 年以上),可提前 1-2 天撬散,置于茶罐中醒茶,释放陈香。

二、煮泡步骤(推荐 “先泡后煮” 法,口感更醇厚)

第 1 步:洗茶(醒茶)

  • 沸水洗茶 1-2 次:将撬好的茶叶放入紫砂壶或盖碗中,注入 100℃沸水,快速润茶(5 秒内出汤),倒掉洗茶水,唤醒茶质。
  • 作用:去除表面杂质,激活紧压茶的内质,避免直接煮茶导致茶汤浑浊。

第 2 步:首泡(前 2-3 泡可冲泡)

  • 用盖碗或紫砂壶以 100℃沸水冲泡,第一泡浸泡 10-15 秒,后续逐次延长 5-10 秒,出汤后分杯饮用。
  • 适合人群:喜欢清冽口感或初次尝试者,前几泡可单独品饮,感受茶汤的层次感。

第 3 步:煮茶(重点!释放老茶韵味)

  • 冷水煮茶(适合追求浓醇)
    将前 3 泡后的茶叶放入煮茶器,加入 500-800ml 冷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 3-5 分钟,关火焖 1-2 分钟(年份越久,煮制时间可适当延长)。
  • 热水煮茶(适合保留清甜)
    水沸后下茶,煮沸后转小火煮 2-3 分钟,关火焖 1 分钟,避免久煮导致茯苓味过涩。
  • 茶汤浓度:根据口味调整,喜欢浓郁可少加水、多煮片刻;清淡则多加水、短时间煮。

第 4 步:续煮与冲泡

  • 煮过的茶叶可继续加水煮 2-3 次(每次煮制时间递减),或改用冲泡法,直至茶汤变淡。
  • 最后可将茶渣与茯苓(若有实物茯苓加入)一起煮,充分利用养生成分。

三、关键技巧

  1. 投茶量
    • 单人饮用 5-8 克,多人分享 8-12 克,初次尝试可从少量开始,逐步调整。
  2. 水温控制
    • 全程使用 100℃沸水(黑茶需高温激发内质),煮茶时避免反复煮沸(水质易老化)。
  3. 口感调节
    • 若茶汤过浓,可加温水稀释;偏淡则延长煮制时间或减少水量。
  4. 搭配建议
    • 秋冬可加少许陈皮、生姜(驱寒),夏季冰镇后饮用(清热解暑),茯苓属性平和,适合搭配多种食材。

四、注意事项

  1. 茶具清洁:煮茶后及时清洗,避免茶垢残留影响下次风味。
  2. 保存方式:未撬的砖茶需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无异味处,防潮防串味。
  3. 禁忌:茯苓有利水功效,尿频者适量饮用;老茶含咖啡因,睡前 2 小时避免过量。

通过 “先泡后煮” 的方式,既能保留前几泡的清新,又能通过煮制释放老茶的醇厚与茯苓的药用价值,尤其适合秋冬暖身或养生需求。根据个人口感灵活调整煮制时间和水量,即可获得最佳品饮体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