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翠(孔雀蓝)象鼻瓶
法翠(孔雀蓝)象鼻瓶
法翠(孔雀蓝釉)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是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亦称之为“孔雀蓝”、“孔雀绿”、“翡翠釉”、“法翠”、“法蓝”、“吉翠釉”等,孔雀蓝釉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法花,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
纯净辽远 丝路生辉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从金、元产品工艺看,十三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
中国在宋代已经开始生产孔雀蓝釉器物。在唐代,中国的孔雀蓝釉已经受到西亚的影响。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明代孔雀蓝官窑瓷器,在当时就极为名贵,现在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
清代绽放 至臻至美
清代是中国制瓷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早中期,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而孔雀蓝釉这一品种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但到了康熙年间,孔雀蓝釉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康熙孔雀蓝釉较明代宣德、成化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多,有的浓重葱翠,有的淡而纯净。雍正、乾隆时,孔雀绿釉瓷器的造型种类较康熙时更为丰富。清代中期以后,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
沉静高贵 藏界宠儿
釉色之中,“孔雀蓝”有着大多古陶瓷收藏家公认的美丽,那是一抹雨过天晴的色彩。
孔雀蓝釉属于低温釉品种,釉色一般不太均匀,仔细看基本上都可见细碎的小开片,法翠釉配制非遗传承人涂景华称之为“鱼籽纹”。局部的积釉宛如海洋一般深邃,耐人寻味。
法翠釉配制非遗传承人涂景华说,由于传统“浇釉”的手法,釉水天然的流动性在瓷胎上可形成上薄下厚的质感。涂景华加彩所用的色釉都是自己亲手配制的釉水,由于手工制品的手法不可能尽数相同,因此每次烧成的效果都不同,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
关于法翠釉(孔雀绿釉)第一个重要特征是釉色青翠亮丽,在中国古代陶瓷釉中极为少见。第二个重要特征是釉层清澈,很少气泡、析晶和未熔釉料。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釉面密布鱼子纹大小的细密开片,很有特色。而一路走来,涂景华制作的法翠釉深受藏家喜爱,其作品工艺精湛,釉色美艳,整体光泽碧翠亮丽,有一种古典的华丽。由于孔雀绿釉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要有成型的素胎或绘制好的成胎,经高温烧制成器,然后在烧制好的瓷器上施孔雀绿釉,再经中温烧成。由于烧造难度非常大,烧造量又少,所以十分珍贵。
各种古老的制瓷工艺是文明史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沉入了历史的长河,我们需要重拾起古人曾经使用过的朴素的原料,揣摩他们当初的制作工艺,抹去拂尘,重现明珠的光芒,去欣赏先人的智慧。而涂景华正是这些工艺传承人中的一员,他正亲身实践着。 釉料的配置对人们来说是很神秘的,由于大多数人缺少亲身实践经验或相关的理论知识,即便长时期从事古陶瓷收藏和研究恐也对这一领域感到陌生。我们不能总是局限于对器物表面纹片、颜色、缩釉点等方面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去找回失落的传统技艺,让法翠釉瓷不再显得那么神秘。
1969年出生于景德镇市陶瓷世家的涂景华是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翠釉配制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至今景德镇市唯一 的一位能够全面掌握中温法翠釉的配制、加彩和烧成工艺的传承人。
1987年随父学艺; 1989年元月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1996年企业实行改制,自主开设了以中温法翠釉装饰体材为主的陶瓷工作室至今。
师承:祖父涂宜鑫,已故民国时期景德镇市陶瓷配釉老艺人(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 ;
师从:父亲涂金财,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老艺人;
特点:
1)在成瓷素胎上直接采用手工浇釉加彩烧制而成;
2) 其胎釉结合紧密,釉内有细小鱼子纹开片;
3)釉色鲜艳,釉面肥厚、温润、雅洁,玻璃质感强,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中温法翠都是以装饰传统瓷为主。这些年涂景华从事中温法翠装饰传统瓷的同时,致力于推广法翠釉与现代艺术瓷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法翠釉。
2014年装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老师的作品《嫦娥奔月》,同年又装饰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培火先生的作品《报晓》。作品色釉装饰效果得到专家的好评和认可。
并参加了景德镇市七十二道制瓷工艺大型纪录片《匠心冶陶》的录制,使得中温法翠釉让更多的世人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