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白玉雕菊瓣纹盖盒

菊瓣纹美器(2)

菊瓣纹起源于唐、五代,兴盛于宋、金。

这种造型不仅在中国日月常新,对日本影响至今。

宋代陶瓷精美绝伦,其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达到了历史新的高度。
宋瓷菊花纹成为花卉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
而菊花在中国人的心里
菊花被看作花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淡泊明志。
将菊花花型入器,碗、盆、尊、壶……
赋予了器物与世无争、
大道至简的温度与美感。

清 白玉菊瓣纹香盒

和田玉菊瓣纹盘 (一对)
清代 白玉痕都斯坦乾隆御题诗文菊瓣纹盘
清 青玉菊瓣盖碗
清乾隆 痕都斯坦玉菊瓣纹盖碗
清 白玉雕菊瓣纹盘
清雍正 白玉菊瓣纹杯

清代 痕都斯坦菊瓣纹碗

清·青玉雕痕都斯坦风格嵌

痕都斯坦玉器从玉料上说,所使用的白玉,为新疆上好的白玉玉料。所使用的暗灰色的玉料是其自己独有的玉种(和近似中国碧玉的玉料,碧玉的特点是均匀,花纹也要浅一些)。
痕都斯坦玉器从造型上看,主要是以橄榄式碗和杯子为主,这在中国制玉传统中很少见的。
从纹饰上,痕都斯坦玉器最明显的特征是多采用植物纹饰,多为西番莲图案和绍良花图案。这些也是当地气候、自然条件特有的植物品种。

渊源  

“痕都斯坦”是建立于1526—1858年的莫卧儿帝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玉器颇为清代宫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也有记载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亲自考定,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嵌现动物眼睛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

乾隆 黄玉痕都斯坦菊瓣纹盘
清代 白玉菊瓣纹酒壶
清 玛瑙菊瓣纹碗

清宫玛瑙器赏心悦目,薄可透光!

清宫玛瑙器,精致丝毫不逊于玉器!

玛瑙茶盏

雍正时期

天然玛瑙制成,乳白色的底色,飘着黄色及黑色的片状花斑,间有细密如缠丝的条带状纹路,散发出浑然天成的气息。盏身光素,敞口微外撇,圈足亦稍外撇。器底铊刻篆书“雍正年制”两行款。器形简约轻巧,抛光精亮。此器用于饮茶,为茶盏,原贮紫禁城乾清宫,可见皇帝对其的重视。所附木座呈几形,线条简洁,底板镂空,腿内勾处套有一活动的圆环,精巧细致。几座与玛瑙盏相配显示一种典雅之气。

雍正时期制作了一批玛瑙器,清档有载,雍正曾口谕造办处“往秀气里收拾”、“往薄里磨做”。

这批玛瑙器皿,多为光素的杯、盏、碗、盘等,这些器皿除款识外,不加琢任何额外雕饰之纹,而是充分利用玛瑙天然的纹理之类,展现了雍正对器物典雅素净的要求。 如今,这批玛瑙器有的在北京故宫,有的则在台北故宫。

乾隆时期

乾隆皇帝虽爱玉成痴,但他也同样对其他的材质有着关注。乾隆时期依然延续着玛瑙器的制作。

若是没有发现玛瑙的纹理,也许你会把它当做是玉器

清 玛瑙菊瓣纹椭圆形四足盘

玛瑙盘

人们从新石器晚期就开始使用玛瑙器,而古代的玛瑙器不仅在造型与功能上与玉器十分接近,因此,制作玛瑙器的工艺也与琢玉相仿。这些薄如蝉翼玛瑙器的做工精细,抛光技术精湛,令人叹服!

清 玛瑙菊瓣纹洗
清 玛瑙菊瓣纹双耳衔环洗

清 玛瑙菊瓣纹洗及座

清代(1644-1911) 白玉雕

清乾隆 痕都斯坦玉菊瓣纹碗

清乾隆(1736~1795) 痕都
清中期 玉雕痕都斯坦风格花

清雍正 “丙”字款玛瑙雕菊
清 玛瑙菊瓣纹印盒

清 菊瓣纹玛瑙香器

清雍正(1723~1735) 玛瑙雕

清 玛瑙雕菊瓣纹碗

清雍正 玛瑙菊瓣纹盏 (一对)
清中期 玛瑙雕菊瓣纹小杯
清中期 青玉菊瓣纹盘

清 碧玉雕菊瓣纹小碟
清 痕都斯坦碧玉菊瓣纹碗
清 碧玉雕痕都斯坦式菊瓣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