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6cm,最大直径:9cm 容量:140ml

朱泥名师秦巡君德壶

赏析

秦巡(1980b.),工艺美术师,青年陶艺家,国际紫砂协会会员,擅长全手工朱泥作品。

朱泥认人,人也认泥,多数朱泥师傅换了泥不做。朱泥烧成率低,窑温宽容度小;泥有泥性,应顺天而为。故,相较其他紫砂的灿然,朱泥壶自古以其不喧不哗的光素形制,以极简内敛的线条,传统器型独特风采流传不息!

秦巡老师一生痴迷朱泥壶制作,对于传统器型的神潤把握无出其右者!

“君德”壶乃因壶工张君德而名。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采用赵庄山老朱泥烧制而成,十分稀少。朱红微嫣,艳而不妖,绵密不滑,有美丽的流水纹,收缩28-30%左右,构成朱泥微皱的独特肌肤质感。老泥料陈腐时间长,而质地温润,原矿的铁质形成黑点,略有点撒,有饱经沧桑之感。底部“秦巡手工制”款。
朱泥烧成率低,窑温宽容度小,泥有泥性,应顺天而为。故相较其他紫砂的灿然,朱泥壶自古以其不喧不哗的光素形制,以极简内敛的线条,传统器型独特风采流传不息。

工艺难点

烧制风险:窑温需精准控制在1060℃-1100℃,升温过快易“惊裂”,降温过慢则易变形。

成型挑战:泥料黏性强,需全手工拍打成型,忌用石膏模具(易黏连导致开裂)。

薄胎控制:赵庄老朱泥薄胎壶(胎厚1.5mm以下)为顶级工艺,要求匠人对泥性把控炉火纯青。

赵庄老朱泥解析

赵庄老朱泥是宜兴紫砂中极具代表性的朱泥品类,以泥料陈腐时间长、矿源稀缺著称,尤其受传统功夫茶器爱好者追捧。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特性与价值:

一、产地与矿源

地理位置:产自宜兴丁蜀镇赵庄山(原属黄龙山脉支系),矿层分布于山体浅表,清末至民国时期开采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基本封矿。

矿料特征

矿土呈土黄色,断面含浅黄、赭红等色带,夹杂少量星点状黑色铁质。

矿石坚硬,需露天风化数月后方可粉碎炼泥,陈腐时间通常10年以上称“老朱泥”。

二、泥料特性

物理表现

收缩率:烧成收缩率约20%-25%,略低于小煤窑朱泥,但壶体仍易出现细密“蚯蚓纹”与口盖边缘波浪痕。

色泽:生泥呈橙黄色,高温烧制后为明艳橘红色(俗称“樱桃红”),久养包浆转深红,泛玛瑙光泽。

颗粒感:泥料含极细云母颗粒,成品壶表触感如婴儿肌肤,光照下可见“金沙隐现”效果。

化学特性

以高岭土、赤铁矿为主,含少量石英与云母,铁含量约7%-10%,烧成后致密度高,透气性弱于紫泥但优于普通朱泥。

三、鉴别要点

真品特征

收缩纹理:壶体褶皱自然分布,无规律性重复(注浆仿品纹理机械呆板)。

敲击声:清脆似金属,音调高而短促,区别于化工泥的沉闷声。

吸水性:壶身淋水后迅速吸收扩散,假朱泥(添加玻璃水)则水珠凝结难吸收。

常见造假手段

染色泥:以普通红泥添加铁红粉调色,颜色艳红刺眼,泡养后褪色。

冲浆泥:在低档泥料表面喷涂朱泥浆,断面可见颜色分层。

四、适用茶类

高香型乌龙茶(如凤凰单丛、铁观音):壶身聚香性强,激发茶中花果香。

老普洱(熟普):吸附杂味,凸显醇厚口感。

红茶(如正山小种):提升茶汤甜润度,避免酸涩。

五、稀缺型

赵庄矿区已封矿近40年,现存老泥多为民间藏家库存,市面流通量不足3%。

陈腐超过20年的“老泥”制壶,烧成后发色更沉稳,价格可达同款新泥壶2-3倍。

宜兴紫砂一厂1970-1990年代库存的赵庄朱泥可信度高,壶底常落“中国宜兴”款。

验证泥料陈腐时间

真老泥制壶泡养一周即显温润,新泥需数月;显微镜观察泥料断面,老泥颗粒氧化均匀。

关注大雅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