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德壶-小煤窑朱泥

材质:小煤窑朱泥

赏析

秦巡(1980b.),工艺美术师,青年陶艺家,国际紫砂协会会员,擅长全手工朱泥作品。

朱泥认人,人也认泥,多数朱泥师傅换了泥不做。朱泥烧成率低,窑温宽容度小;泥有泥性,应顺天而为。故,相较其他紫砂的灿然,朱泥壶自古以其不喧不哗的光素形制,以极简内敛的线条,传统器型独特风采流传不息!

秦巡老师一生痴迷朱泥壶制作,对于传统器型的神潤把握无出其右者!

“君德”壶乃因壶工张君德而名。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采用赵庄山老朱泥烧制而成,十分稀少。朱红微嫣,艳而不妖,绵密不滑,有美丽的流水纹,收缩28-30%左右,构成朱泥微皱的独特肌肤质感。老泥料陈腐时间长,而质地温润,原矿的铁质形成黑点,略有点撒,有饱经沧桑之感。底部“秦巡手工制”款。
朱泥烧成率低,窑温宽容度小,泥有泥性,应顺天而为。故相较其他紫砂的灿然,朱泥壶自古以其不喧不哗的光素形制,以极简内敛的线条,传统器型独特风采流传不息。

小煤窑朱泥 :

产自宜兴黄龙山麓的小煤窑矿区(原属红卫村),因早年开采煤矿得名,后因泥料开采困难及环保政策于1997年关停。

矿层特点:矿层较浅,呈蛋形沉积,夹杂坚硬青石,采掘难度大,存量稀少。

高收缩率:烧制收缩率高达25%-30%,远超普通朱泥(约15%-20%),易导致变形、开裂,对制壶技艺要求极高。

颗粒感:泥料含微量原矿颗粒,烧成后呈现错落有致的“梨皮”肌理,质地细腻而不失层次。

色泽表现:常温呈土黄色,高温烧制后转为橘红或棕红色,包浆后色泽更深沉,泛琥珀光泽。

工艺挑战:

成型难度:需采用“拍打镶接”传统技法,忌石膏模批量生产,全手工制作方能保持泥性。

烧制技巧:需分阶段升温,窑温控制在约1080℃-1100℃,精准把控避免“惊裂”。

鉴别要点

外观特征

表面自然褶皱(“蚯蚓纹”),非人工刻画。

壶口、盖沿等收缩明显处有细微波浪纹。

泡养后包浆快,一周可见温润变化。

市场陷阱

警惕添加铁红粉的仿品,颜色艳俗无层次。

真品敲击声清脆似金属,仿品声音沉闷。

适用茶类

乌龙茶(如岩茶、单丛):高密度结构锁香,激发茶韵。

老普洱:吸附杂味,凸显陈香。

红茶:提升茶汤甜润度,避免闷熟。

收藏价值

稀缺性:现存矿料多为早年库存,市场流通真品不足1%。

1. 历史渊源

创始人:清代制壶名家陆思亭,以制梨形壶闻名,后人为表敬意将此类壶型统称为“思亭壶”。

2. 造型特点

梨形身筒:壶身似鸭梨,高挺饱满,重心上移,线条自壶颈向下舒展,体现“天圆地方”哲学。

三弯流:壶嘴优雅上扬,出水爽利,断水干脆。

截盖设计:盖与壶口严丝合缝,盖钮如珠,与壶身比例协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