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形壶-小煤窑朱泥
作者:秦巡 材质:小煤窑朱泥





小煤窑朱泥 :
产自宜兴黄龙山麓的小煤窑矿区(原属红卫村),因早年开采煤矿得名,后因泥料开采困难及环保政策于1997年关停。
矿层特点:矿层较浅,呈蛋形沉积,夹杂坚硬青石,采掘难度大,存量稀少。
高收缩率:烧制收缩率高达25%-30%,远超普通朱泥(约15%-20%),易导致变形、开裂,对制壶技艺要求极高。
颗粒感:泥料含微量原矿颗粒,烧成后呈现错落有致的“梨皮”肌理,质地细腻而不失层次。
色泽表现:常温呈土黄色,高温烧制后转为橘红或棕红色,包浆后色泽更深沉,泛琥珀光泽。
工艺挑战:
成型难度:需采用“拍打镶接”传统技法,忌石膏模批量生产,全手工制作方能保持泥性。
烧制技巧:需分阶段升温,窑温控制在约1080℃-1100℃,精准把控避免“惊裂”。
鉴别要点
- 外观特征:
- 表面自然褶皱(“蚯蚓纹”),非人工刻画。
- 壶口、盖沿等收缩明显处有细微波浪纹。
- 泡养后包浆快,一周可见温润变化。
- 市场陷阱:
- 警惕添加铁红粉的仿品,颜色艳俗无层次。
- 真品敲击声清脆似金属,仿品声音沉闷。
适用茶类
乌龙茶(如岩茶、单丛):高密度结构锁香,激发茶韵。
老普洱:吸附杂味,凸显陈香。
红茶:提升茶汤甜润度,避免闷熟。
收藏价值
稀缺性:现存矿料多为早年库存,市场流通真品不足1%。
1. 历史渊源
创始人:清代制壶名家陆思亭,以制梨形壶闻名,后人为表敬意将此类壶型统称为“思亭壶”。
演变:原为光素器,后衍生出刻绘、镶金等装饰工艺,成为紫砂“花器”与“光器”结合的典范。
2. 造型特点
梨形身筒:壶身似鸭梨,高挺饱满,重心上移,线条自壶颈向下舒展,体现“天圆地方”哲学。
三弯流:壶嘴优雅上扬,出水爽利,断水干脆。
截盖设计:盖与壶口严丝合缝,盖钮如珠,与壶身比例协调。
容量:多为小品壶(100-200ml),契合功夫茶“小壶聚香”需求。
梨形壶起源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经久不衰。
梨形壶原为惠孟臣首制,《阳羡茗壶系》:“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
一直以来,梨形紫砂壶以生动形象的外观、圆润饱满的线条及秀美典雅的气韵而取胜,颇有女性柔美之风韵,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朋友的喜爱。
梨形壶型故事
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因而梨形壶自古便有之,此款梨型壶便也觉器度非几。
壶原为惠孟臣首制,《阳羡茗壶系》:“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想要在众多壶中脱颖而出仅有壶形是不够的,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
梨形壶型演变
关于梨形壶的用途,据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分析,主要是用作酒壶和水注。经粗略统计,五代、宋、金时期的梨形壶,高度普遍在11~15厘米左右,少数较高者在18~20厘米,器物的大小与形制刚好适合盛酒,同时往杯、碗中倾倒酒液也极为方便。此外,有少量小型梨形壶的高度在6~8厘米左右,如前文所述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报告中,定名为A型Ⅰ式、Ⅱ式、Ⅲ式的壶,此类造型应是文房中使用的水注。
梨形壶的出现,与五代、宋、金时期的器物造型流行模仿瓜果、花瓣造型的时代审美情趣有关。除瓷器外,在宋代银器中也见有梨形壶。1959年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清真寺出土一件宋代银梨形壶,壶身似梨形,瓜棱腹,荷叶形盖,弓形柄,曲长流。从梨形壶的烧造和使用情况来看,以四川地区最为普遍,这可能与五代、两宋时期四川酒文化发达,因而对酒具的需求较大有关。与四川邻近的陕西耀州窑虽然在五代、宋、金时期也烧造梨形壶,但出土及传世数量远较四川地区为少,耀州窑烧制梨形壶是否受到四川瓷窑的影响,或反之,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