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形壶-小煤窑朱泥
作者:秦巡 材质:小煤窑朱泥
梨形壶起源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经久不衰。
梨形壶原为惠孟臣首制,《阳羡茗壶系》:“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
一直以来,梨形紫砂壶以生动形象的外观、圆润饱满的线条及秀美典雅的气韵而取胜,颇有女性柔美之风韵,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朋友的喜爱。
梨形壶型故事
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
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因而梨形壶自古便有之,此款梨型壶便也觉器度非几。
壶原为惠孟臣首制,《阳羡茗壶系》:“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想要在众多壶中脱颖而出仅有壶形是不够的,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
梨形壶型演变
关于梨形壶的用途,据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分析,主要是用作酒壶和水注。经粗略统计,五代、宋、金时期的梨形壶,高度普遍在11~15厘米左右,少数较高者在18~20厘米,器物的大小与形制刚好适合盛酒,同时往杯、碗中倾倒酒液也极为方便。此外,有少量小型梨形壶的高度在6~8厘米左右,如前文所述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报告中,定名为A型Ⅰ式、Ⅱ式、Ⅲ式的壶,此类造型应是文房中使用的水注。
梨形壶的出现,与五代、宋、金时期的器物造型流行模仿瓜果、花瓣造型的时代审美情趣有关。除瓷器外,在宋代银器中也见有梨形壶。1959年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清真寺出土一件宋代银梨形壶,壶身似梨形,瓜棱腹,荷叶形盖,弓形柄,曲长流。从梨形壶的烧造和使用情况来看,以四川地区最为普遍,这可能与五代、两宋时期四川酒文化发达,因而对酒具的需求较大有关。与四川邻近的陕西耀州窑虽然在五代、宋、金时期也烧造梨形壶,但出土及传世数量远较四川地区为少,耀州窑烧制梨形壶是否受到四川瓷窑的影响,或反之,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