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130ml-200ml

十八色泥曼生十八式紫砂壶

鲁娜,1981年生于宜兴,毕业于苏州东吴外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培林门下,自此跟随师父系统学习紫砂绞泥、嵌泥等紫砂知识。

曼生十八式文化基因

文人主导: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

“西泠八家” 之一,四体书都很精绝。将诗、书、画、印融入壶艺,每款壶均有专属铭文,实现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的艺术统一。他以渊博的文学底蕴与紫砂大师合作切磋制壶,首创将铭文、线画艺术融汇到紫砂壶的装饰中,开拓了一种全新的装饰理念,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等一批风格文雅的优秀作品。著有《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

哲学载体:壶型多取典经史(如《论语》《庄子》)、自然意象(如葫芦、井栏)、器物仿生(如汉瓦、柱础),传递儒释道思想,如石瓢壶的 “弱水一瓢” 喻淡泊,周盘壶的 “周而复始” 喻循环。

杨彭年兄妹协作:曼生设计,杨彭年制壶,杨凤年装饰,开创 “文人设计 + 匠人制作” 的分工模式,提升紫砂的艺术高度。

铭文创新:突破传统壶铭仅刻款识的局限,曼生壶铭多为原创诗词、警语,如井栏壶 “汲古思源” 既切壶(井栏)、切茶(汲水),又切情(思源),被称为 “壶铭三要素”。

格物致知

曼生十八式不仅是紫砂器型的巅峰,更是中国文人 “格物致知” 精神的集中体现 —— 将日常茶器转化为承载哲学、文学、美学的文化载体。其 “器以载道” 的设计理念,对后世紫砂乃至中国工艺美学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 “文人与匠人互动” 的典型案例。
如需进一步解析某款壶的铭文书法、存世真品鉴赏或曼生壶的市场价值,可提供具体方向深入探讨。

曼生十八式·半球壶

半球壶,曼生十八式之一,以其半圆球状壶身得名,形似剖开的半球,寓意“天圆地方,阴阳和合”。壶体线条简洁饱满,容量适中(约300ml),适泡乌龙、普洱等发酵茶,为清代文人茶席常见器。

铭文

“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梅雪枝头活火煎”

梅雪:化用宋代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喻高洁品格。

活火:苏轼《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指烹茶用活火,强调茶事之精。寒冬梅雪间煎茶,茶烟与梅香交融,文人以茶会友,超然物外。

“山中人兮仙乎仙”

楚辞转译
改编自屈原《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改“芳杜若”为“仙乎仙”,

山中人兮仙乎仙,饮石髓而忘年”,强化道家隐逸色彩。

双关深意

表层:赞山中隐士如仙人;

深层:讽俗世追名逐利,反不如饮茶得逍遥。

半球壶的 “壶中天地” 与道教 “壶公” 传说(东汉费长房入壶修道)一脉相承,将隐逸从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境界。如铭文 “山中人兮仙乎仙”,将 “出世” 与 “入世” 的矛盾消解于茶事之中。

唐代卢鸿一隐居嵩山,自号 “嵩山隐士”,其诗中 “期仙磴” 与曼生壶 “仙乎仙” 均表达对 “出世” 的向往,而半球壶的 “活火煎茶” 则将修仙落实为日常雅事,体现文人 “大隐隐于市” 的智慧。

从屈原的 “山中人兮芳杜若” 到曼生壶的 “山中人兮仙乎仙”,“山中人” 的意象历经千年嬗变,最终在紫砂壶上凝固为文人精神的终极载体。半球壶以茶事为媒介,将道家修仙、儒家隐逸与茶禅一味熔铸于方寸之间,其铭文 “仙乎仙” 既是对卢鸿一 “好神仙” 的诗意回应,也是对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 的当代诠释。当我们摩挲这把承载着 “梅雪枝头活火煎” 的紫砂壶,触摸到的不仅是陶土的温润,更是中国文人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的 “壶中日月” 与 “诗酒田园”。

石铫提梁

陈曼生设计曼生井栏石銚壶,揽请紫砂陶工杨彭年制造,铭刻:“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佛教意象:“付两手” 化用《维摩诘经》“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暗示双手合十礼佛的虔诚。

道教追求:“学仙” 呼应汉代《焦氏易林》“玉泉醴酒,仙人所求”,提梁的环形设计象征 “周天运转” 的修仙意境。

文献矛盾点
《阳羡砂壶图考》仅载井栏壶与石铫壶分列两式,未见合体记载,需考虑是否为曼生晚年试验性创作或民国仿古臆造。

文献孤证
除藏家口述传承外,未见清代文献记载此壶型,南京博物院数据库亦无相关藏品。

曼生十八式中本无此壶型,或为后世藏家将井栏壶(直筒身、平嵌盖)与石铫壶(梯形身、提梁)特征杂糅命名,属“曼生”的衍生器型。

“石铫”原型
铫(diào)为古代煮水器,《说文解字》载“铫,温器也”,汉代多为青铜或陶制,宋代出现石质铫(如福建建窑黑釉石铫)。

“提梁”附加
曼生将石铫与提梁结合,既保留古器朴拙,又增强实用性,属“仿古而不泥古”的文人壶典型。

《阳羡砂壶图考》
记有“曼生摹汉石铫,去三足,增提梁,铭曰‘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明确其创新性。

《茗壶图录》
日本奥玄宝称石铫提梁“形似汉器而意趣超然,提梁如虹跨,壶身若磐石”。

文化意象

原铭文石铫提梁:“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强调此壶虽仿古但非简单复制,体现曼生“师古而化”。

“非周种”暗讽当时紫砂界盲目复古之风(周代无紫砂),主张文人壶应“以今释古”。

“搏之工”谐音“博之功”,呼应《周易》“君子以制器者尚其象”的造物观。

梯形壶身,短流,耳形把,平底无足,线条简洁如 “石铫遗风”,是 “以文入器” 的典型代表。

曼生井栏石铫壶(提梁壶)不仅是饮茶器具,更是文人构建的精神宇宙:壶身的井栏象征 “方正守中”,提梁的弧线隐喻 “圆融通达”,铭文的仙佛意象则指向 “超脱尘世”。当茶汤注入壶中,“左供水、右供酒” 的铭文随水波荡漾,观者触摸到的不仅是紫砂的温润,更是中国文人千年来对 “清、雅、永” 的永恒追寻。这种追寻,正如铭文所言,“学仙佛、付两手”—— 以入世之姿,修出世之心,在方寸壶间实现精神的超越。

横云

灵感来源
横云壶的设计灵感源于陈曼生一次避雨观虹的经历。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曼生访友归途遇暴雨,见雨后彩虹横跨天际,一端隐于云端,一端没入溪流,遂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构思壶型,初名「饮虹」,后定名「横云」。这一自然意象不仅体现文人对天地大美之感悟,更暗含「云气聚散」的道家哲学。

铭文深意
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关键:

云腴:典出唐代皮日休《奉和鲁望茶具十咏・茶笋》「数片云腴沸,连年陆羽空」,指茶汤丰美如云朵。

列仙之儒:化用苏轼「列仙之儒瘠不腴」诗句,以茶喻道,暗示饮茶者如餐云饮露的仙人,兼具文人风骨与道家超脱。

风月隐喻:有学者指出,「云」在传统文化中暗含男女合欢之意(如「云雨」),壶型丰腴似女性体态,铭文或寄托曼生对某位女性的雅爱。

造型美学

壶体:以扁圆为基调,壶腹圆润饱满,象征云气流动;三乳足鼎立,既稳固又赋予灵动感。

壶盖:截盖设计与壶身严丝合缝,盖钮为乳钉状,侧面穿孔系银环,玲珑精巧。

流把:直嘴胥出自然,耳形把线条流畅,与壶身形成刚柔对比,体现「天工与人工合一」的美学理念。

乳鼎壶(乳瓯壶,乳泉)

乳泉与生命哲思

灵感来源
乳瓯壶的设计灵感源于陆羽《茶经》中「乳泉」的记载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陈曼生在溧阳任职期间,见山涧乳泉喷涌如注,遂以「乳汁滋养生命」为意构思壶型,初名「乳泉」,后定名「乳瓯」。这一意象不仅体现文人对自然灵韵的捕捉,更暗含「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

铭文深意
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关键8:

乳泉霏雪:化用唐代皮日休「数片云腴沸,连年陆羽空」诗句,形容茶汤丰美如乳泉飞雪。

沁我吟颊:典出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暗示饮茶可激发文人诗性,如乳汁润泽身心。

医学隐喻:清代《饮膳正要》记载「乳泉入药可延年」,铭文或寄托曼生对养生之道的追求。

南瓜提梁壶

文人美学

铭文体系: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将苏轼《汲江煎茶》意境与南瓜食疗功效结合,构建“药食同源”的养生哲学。

隐逸精神

南瓜多籽象征多子多福,藤蔓绵长寓意福寿绵延。将农耕文明的生命崇拜注入紫砂。

南瓜提梁壶暗合苏轼「种橘满园」的隐逸情怀,其仿生设计将田园意象转化为书斋雅器,如曼生壶铭文“手自煎”致敬苏轼躬行实践。

将煎茶升华为精神对话,体现「天人合一」理念。

南瓜提梁与曼生十八式的差异

南瓜提梁壶的魅力,在于其既是农耕文明的生命摹写,又是文人精神的载体。从曼生「提葫芦,读宝书」的书斋雅趣,到当代艺人的科技融合,这类壶型始终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点。当茶汤注入南瓜提梁,当手指抚过提梁的藤蔓纹,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紫砂的温润肌理,更是千年农耕文明与文人精神的交融与延续。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南瓜提梁壶成为「活的文化载体」,在每一次冲泡中苏醒,在每一次摩挲中重生。

半月瓦当壶

陈曼生设计的半月瓦当壶,是文人紫砂艺术的巅峰之作,以汉代瓦当为原型,融合 “半” 的哲学意境与文人雅趣,形成独特的审美符号。

形制溯源

汉瓦当的诗意转化

壶身仿汉代半圆瓦当,如上海博物馆藏器,壶身刻 “延年” 二字,直接取自汉瓦当吉祥语(如 “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瓦当作为古代建筑构件,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曼生将其转化为紫砂壶,赋予器物以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

视觉隐喻:壶身呈半月形,上弧下平,暗合 “天圆地方” 的传统宇宙观。短弯流与圆耳把形成对称,桥形钮呼应瓦当的 “当” 部,整体线条简练如汉隶,充满金石之气。

 曼生文人再造

曼生在溧阳任职期间,见秦汉民居瓦当 “飞檐垂铃,光影交错”,遂以瓦当为形,新月为意,设计出 “半月瓦当壶”。其好友郭频迦曾题诗:“瓦当半缺月未满,中有清辉照人眼”,点出壶型的虚实相生之美。

创新突破:传统瓦当为平面,曼生将其立体化,壶身弧度精准控制在 180 度,既保持瓦当的古朴,又好用。视觉重心稳定。

“半” 的哲学密码

 “不求其全,乃能延年”

壶身铭文化用《老子》“大成若缺”,以 “半” 喻 “全”,暗含儒家 “中庸之道” 与道家 “虚静守中” 的智慧。如上海博物馆藏器,铭文环绕壶腹,隶书古朴,“全” 字末笔拉长如瓦当滴水,增强文字的动态感16。

“延年” 二字既指瓦当文,亦指饮茶养生。陆羽《茶经》言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曼生借铭文将饮茶升华为 “修身养性” 的实践。

“合之则全” 的圆满追求

另一经典铭文 “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西泠印社藏器),以 “壶公” 典故(汉代仙人壶公)暗喻饮茶如修仙,需 “半醒半醉” 的状态。铭文布局上,“合” 与 “全” 分列壶身两侧,形成 “阴阳互补” 的视觉张力。

空间叙事:铭文未布满壶身,刻意留出空白,如 “乃能延年” 与 “饮之甘泉” 之间空两字,形成 “疏可走马” 的文人构图,暗合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意境7。

从 “半” 到 “全” 的生命智慧

虚实相生”

壶身中空,提梁成环,形成 “虚中求实” 的道家意境。曼生好友郭麟曾作《半瓦壶赋》:“半而非缺,满而不溢,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残缺美学

曼生刻意保留壶身 “不圆满”,如壶肩微凹、壶钮歪斜,暗合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 “残山剩水” 的美学追求。这种 “残缺美” 打破传统紫砂的工整,赋予器物以文人的个性与情感。

壶中日月长

半月瓦当壶不仅是饮茶器具,更是文人构建的精神宇宙:壶身的 “半” 象征生命的不完美,铭文的 “全” 指向永恒的追求,提梁的环形隐喻 “周而复始” 的循环哲学。当茶汤注入壶中,“不求其全” 的铭文随水波荡漾,观者触摸到的不仅是紫砂的温润,更是中国文人千年来对 “清、雅、永” 的永恒追寻。这种追寻,正如铭文所言,“偕壶公以延年”—— 在方寸壶间,实现精神的超越与永恒。

飞鸿延年壶

腹部刻有 “鸿渐于磬,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

注:衎(kàn),意为安乐;桑苎翁为陆羽别号;不刊即不可磨灭

鸿渐于磬,鸿雁栖于磬石,喻茶人志趣高洁,茶事如礼乐庄重。

饮食衎衎源自《诗经・小雅》,暗合陆羽《茶经》“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桑苎翁之器,自诩承袭陆羽茶道正统

垂名不刊,既赞陆羽茶德流芳,亦期许此壶成为文化符号永存

飞鸿延年壶是清代文人紫砂巅峰之作,由 “西泠八家” 之一的陈曼生(1768-1822)设计、紫砂巨匠杨彭年(1772-1854)制作,其铭文 “鸿渐于磬,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 蕴含着多重文化密码,展现了文人紫砂 “器以载道” 的精神内核。

铭文通过书法篆刻的金石气,将个人创作纳入 “历史坐标系”,实现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2. “磬” 与 “磐” 的文字训诂

“鸿渐于磬” 中的 “磬” 或为 “磐” 的误刻。《周易・渐卦》原文为 “鸿渐于磐”,曼生可能因刻工失误或有意为之,将 “磐石” 改为 “石磬”,以乐器意象强化茶器的雅致。

飞鸿延年壶以汉瓦当为形,《周易》为魂,茶圣为引,铭文为骨。

当我们凝视刻有 “垂名不刊” 的紫砂壶,看到的不仅是陶土与刻刀的杰作,更是中国文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精神坐标:他们深知肉体易朽,却相信思想与艺术可以 “不刊”,飞鸿延年壶,正是这种 “不朽之理” 的终极载体。

钿合壶是清代文人紫砂艺术的巅峰之作,由 “西泠八家” 之一的陈曼生(1768-1822)设计、紫砂巨匠杨彭年(1772-1854)制作,其形制与铭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密码,展现了文人紫砂 “器以载道” 的精神内核。

钿合的符号转译

钿合壶取法唐代 “钿盒” 形制,这是一种以金箔、螺钿镶嵌的梳妆盒,象征爱情与美好。曼生将平面的钿盒立体化,壶身由两个扁圆体上下扣合而成,中部以宽带凹凸线装饰,既弥合接缝痕迹,又暗合 “钿合” 的闭合意象。故宫博物院藏曼生钿合壶高 6.5 厘米,口径 5.2 厘米,胎体采用调砂泥制作,珠玑若丸,妙似螺钿,经茶汤滋养后愈发温润如玉。

钿合壶的造型充满柔美气质:直流嘴挺拔秀丽,耳形把轻盈灵动,平嵌盖与壶身严丝合缝,扁钮形似壶身缩小的微型。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紫砂壶的阳刚风格,与曼生好友郭频迦《陶雅》中 “曼生壶者,非徒为饮器,乃文人精神之载体” 的评价相呼应。上海博物馆藏曼生钿合壶以黄金段泥制成,泥料甜嫩绵密,烧成后呈金黄色,壶身镌刻 “钿合丁宁,改注茶经”,铭文刀法 “单刀侧锋”,线条粗细不均,模拟汉砖剥蚀效果。

铭文内涵

“钿合丁宁” 的情感隐喻

原典溯源:铭文 “钿合丁宁” 化用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原指杨贵妃与唐玄宗以钿盒为信物的爱情誓言。曼生将其用于茶器,赋予紫砂壶以情感价值,如《阳羡砂壶图考》所言:“曼生壶者,文人寄情之物也。”

改注茶经” 的文化重构

陆羽的符号价值:“改注茶经” 呼应陆羽《茶经》的经典地位,曼生通过铭文将钿合壶与茶圣关联,强化其文化正统性。故宫博物院藏飞鸿延年壶底款凸刻鸿雁与 “延年” 篆书,形成 “文字 – 图像” 的双重隐喻,与此壶铭文异曲同工6。

“笏山” 的身份谜题

部分钿合壶铭文落款 “笏山”,但此人身份尚未明确。有学者推测 “笏山” 可能是曼生的幕友或定制者,如《前尘梦影录》记载曼生常与 “江听香、郭频迦” 等文人合作,但具体对应关系仍需考证。这一谜题反而增添了钿合壶的神秘色彩,使其成为曼生壶中 “最具文人私密性” 的作品之。

为妻制壶”真伪
清代文人罕见为妻室专造壶器,更多为妾室或红颜,需查证陈曼生家书是否提及“周氏”及制壶事。

“钿合” 与 “钿盒” 的文字训诂

“钿合” 与 “钿盒” 实为一物,“合” 通 “盒”。曼生选择 “合” 字,可能因壶体由两部分扣合而成,暗合《周易》“阴阳和合” 的哲学。这种文字游戏在曼生壶铭中常见,如 “合欢壶” 以 “合镲” 为形,铭文 “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亦含 “和合” 之意。

器物的 “丁宁” 与精神的 “永恒”

钿合壶以唐代钿盒为形,《长恨歌》为魂,茶圣为引,铭文为骨,构建了一个 “器以载情” 的文人世界。

百衲壶

从僧衣到茶器

百衲:源自佛教僧侣“百衲衣”(以碎布拼缀而成),象征“惜物修心”的禅宗思想。

壶型转译:清代紫砂艺人以不同泥料或纹样拼接壶身,模仿衲衣补丁效果,故名“百衲壶”。

首载于清末民初《阳羡砂壶图考·补遗》,描述为“泥色错杂如袈裟,器形敦朴”;

《曼生壶铭》未录此壶型,但部分铭文(如“纳古容今”)被后世用于百衲壶装饰。

禅宗美学:破碎与完整的辩证(“百衲虽破,法身不坏”),壶身拼缀象征“众生皆具佛性”的平等观。

道家隐喻:《庄子》“大巧若拙”的体现,刻意保留泥片接缝,追求“不完美中的至美”。

起源悬案
百衲壶究竟受宋代百衲琴(断纹漆器)、百衲碑(拓片拼贴)启发,还是直接移植僧衣意象?需比对明代紫砂残器。

百衲壶由清代文人陈曼生(1768-1822)设计,紫砂名手杨彭年制作,是 “曼生十八式” 中最具思想性的代表作之一。但现存“清代”百衲壶多无可靠纪年款,碳14检测显示部分标称清中期的壶器泥料含20世纪添加剂。

百衲壶的永恒生命力

百衲壶的魅力,在于其既是物质载体,又是精神图腾。从曼生的 “勿轻短褐” 到当代的绞泥重构,从佛教苦修到文人隐逸,这类器型始终在传统与现代、实用与审美之间寻找平衡点。当茶汤注入百衲壶,当手指抚过补丁肌理,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紫砂的温润,更是千年文化基因的延续与重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百衲壶成为 “活的文化载体”,在每一次冲泡中苏醒,在每一次摩挲中传承。

井栏

原文:泉质香仙人之水乐未央

典故钩沉

“仙人之水”
化用《列子·汤问》“蓬莱仙山有醴泉,饮之不死”,将茶汤升格为“仙液”。

“乐未央”
源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后引申为“享乐无尽”,汉代铜镜常见“长乐未央”铭文。

-茶事之乐: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
-生命之乐:张岱“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的痴癖观

曼生壶铭中的特殊性

此铭文在《阳羡砂壶图考》著录的曼生壶中仅见一例(南京博物院藏井栏壶),不同于常见铭文的警世格言风格,更显道家逍遥意境。

井栏造型
壶身仿唐代澄观寺井栏(溧阳名胜),将“仙人之水”具象化为可触的汲水场景。

壶流根部刻意加粗,模仿古井辘轳轴心,强化“仙人”符号。

 杨彭年(陈曼生设计)·仿古井栏壶

杨彭年(陈曼生设计)・仿古井栏壶是清代文人紫砂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形制与铭文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展现了 “器以载道” 的文人精神内核。该壶以唐代溧阳零陵寺古井栏为原型,由 “西泠八家” 之一的陈曼生(1768-1822)设计、紫砂巨匠杨彭年(1772-1854)制作,是曼生壶中 “金石考据与茶器美学” 结合的典范。

唐代古井

仿古井栏壶的灵感源自溧阳县零陵寺唐代石井栏(现藏溧阳凤凰公园)。该井栏刻于唐元和六年(811 年),为高僧澄观法师所造,铭文记载了佛教供养的历史场景。曼生任溧阳县令时,偶然发现这一古物,将其平面铭文立体化,转化为紫砂壶的造型语言。壶身直筒形仿石井栏轮廓,桥形钮模拟井栏提梁,底款凸刻 “阿曼陀室”(梵语 “众神聚会之所”),形成 “文字 – 图像” 的双重隐喻。

金石气

铭文镌刻:壶身两侧铭文分别为:

A 面:“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

B 面:“此是南山石,将来作井栏。留传千万代,名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沾胜福者,超于弥勒前。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仿古井栏壶以唐代古井为形,佛教铭文为魂,文人雅趣为引。

曼生汲直壶

【壶型由来】

“汲直”之名源自汉代名臣汲黯(字长孺),《史记》载其“为人性倨,面折,不能容人之过”,以直言敢谏著称。陈曼生取其“直”字入壶,以器载道,警示文人持守刚正。

铭文解读

“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苦而旨”

茶味苦而回甘,喻君子清贫自守却德行流芳,化用《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对应壶型宽腹深容,适泡浓茶,苦后生津的特性。

“直其体”

壶身挺直如竹,三弯流刚劲无曲,提梁高耸若谏臣脊梁,呼应《周易》“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公孙丞相甘如醴”

公孙弘(汉武帝丞相)善逢迎,与汲黯形成“醴(甜酒)与茶”的忠奸对比,典出《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反讽深意:以权臣的“甘醴”反衬直臣的“苦茶”,凸显文人宁守清苦、不慕虚华的价值观。

此壶以茶喻政,以器载史,堪称紫砂艺术与士人精神的完美结晶。其铭文之犀利、造型之刚峻,在曼生十八式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是文人风骨的经典象征。

“苦而旨,直其体” 成为士人修身的座右铭,印证了曼生壶 “器小乾坤大” 的艺术魅力。

石瓢壶    

题识: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杨彭年(陈曼生设计)·瓢壶

原瓢壶,高7.5cm,上海书画家唐云藏。壶身刻行书:“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大意是:“一个人不要肥胖,但要结实健康,就可以长寿。”壶底印阳文篆书“阿曼陀室”,把下有“彭年”篆书小印。此壶也是“曼生壶”之一,陈曼生设计并作铭文,杨彭年制成。

合欢壶

“合欢”是二人共同欢乐。凡是这样以当中为分界,其上呈覆式,其下呈仰式,而合为一体者,皆称“合欢”,其意读者自可以意会。

在肩部刻“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壶底有印“阿曼陀室”,把梢印“彭年”,此壶是陈曼生和杨彭年合作的精品。

井栏壶

瓦当壶?

“饮之心清,黑白分明” 虽非曼生原句,却精准捕捉了文人饮茶的精神本质 —— 茶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照见内心的明镜。若将其镌刻于紫砂,必成 “壶以字贵” 的当代注脚:当茶汤在壶中翻滚,黑白交织的瞬间,恰是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始于曼生的 “阿曼陀室”,延续于当代茶人的案头,最终在每一次举杯时,化作舌尖的清冽与心头的澄明。

天鸡壶

“天鸡鸣,宝露盈”,暗合道家 “金鸡报晓,甘露降世” 的养生理念

从青瓷神鸟到紫砂雅器

起源原型:天鸡壶最早可追溯至三国东吴末期的青瓷鸡首壶(注:”天鸡” 之称始于唐代,早期称 “鸡首壶”),其造型灵感源于《山海经》中 “天鸡” 的神话意象 ——”桃都山有大桃树,其枝间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1。

功能转型:西晋时期鸡首为实心装饰,东晋时鸡首演变为中空流口,鸡尾化作曲柄,完成从明器到实用酒具的转型。如南京博物院藏东晋黑釉鸡首壶,鸡首高冠引颈,曲柄与盘口齐平,体现 “天人合一” 的设计哲学。

南北分野:南北朝时期,南方天鸡壶延续秀挺风格,北方则出现龙首曲柄与联珠纹装饰,如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白瓷天鸡壶,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标志着北方制瓷工艺的崛起。

紫砂天鸡壶的文人重构

明代徐友泉首创紫砂天鸡壶,以梨皮泥仿青铜器肌理,鸡首流与兽首衔环对称,壶盖饰五瓣梅花钮,将青瓷的庄重转化为紫砂的朴雅。其铭文 “天鸡鸣,宝露盈”,暗合道家 “金鸡报晓,甘露降世” 的养生理念。

曼生范式:陈曼生虽未直接设计天鸡壶,但其 “文人制器” 理念深刻影响后世。如裴石民仿陈鸣远《天鸡壶》,壶身以雷纹、蝉纹装饰,提梁作龙首吞口,铭文 “饮之吉,天鸡鸣”,将青铜器礼器元素与紫砂文人意趣融合。

具象仿生到抽象写意

釉色隐喻:越窑青瓷天鸡壶的青釉象征 “东方甲乙木”,德清窑黑釉天鸡壶的漆黑色泽隐喻 “玄之又玄”,而邢窑白瓷天鸡壶的素白则体现 “君子如玉” 的儒家理想。

紫砂天鸡壶的文人解构

材质革新:紫砂天鸡壶突破青瓷的釉色限制,如裴石民《天鸡壶》采用段泥与朱泥拼贴,鸡首流以朱泥点染鸡冠,壶身段泥肌理模仿青铜器锈蚀,形成 “金铁交鸣” 的视觉效果。

从农耕图腾到文人精神

乱世祈吉: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天鸡壶的流行反映民间 “鸡” 与 “吉” 的谐音崇拜。如贵州平坝马场出土的东晋青瓷天鸡壶,腹部刻划 “罂主姓黄名齐之”,印证其作为明器的祈福功能2。

隐逸情怀:裴石民在抗战期间创作《天鸡壶》,壶身刻 “雄鸡一唱天下白”,以天鸡象征民族觉醒,提梁作竹节形,暗喻文人 “未出土时先有节” 的气节。

合斗

仿古代量器 “斗”,铭文 “北斗高,南斗下”,取 “天人相应” 之意,方斗形壶身象征 “明辨是非,方正不阿”。

方斗形壶身,四足,直嘴,壶腹刻 “北斗高,南斗下,饮之寿,考维阿”,将天文意象与吉祥祝福结合。

“十八式” 非确指:历史上曼生参与设计的壶型远超 18 款,“十八” 为约数,取 “吉祥”“完整” 之意,本表以《阳羡砂壶图考》等权威文献记载的经典十八款为核心。

款识鉴别:真曼生壶底多钤 “阿曼陀室” 印(曼生斋号),铭文书法具金石气,后世仿品常失之形神,如 “合欢壶” 盖线是否自然 “合璧” 是重要判断标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