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肩壶-黄龙山朱泥

材质:黄龙山朱泥
容量:225ml
规格:长13cm 高9cm
内口径:5cm

黄龙山朱泥美人肩紫砂壶,以泥料珍稀、器型柔婉、气韵典雅著称,将紫砂艺术的天然禀赋与人文意趣熔铸于一体。以下从泥料特质、造型美学、工艺精髓、文化隐喻四个层面展开赏析:

黄龙山朱泥

  1. 矿脉稀缺性
    黄龙山朱泥属”石骨泥”层,矿料呈金黄色,烧结后色若朱砂、艳而不妖,泥性介于紫泥与红泥之间,兼具紫泥的骨力与红泥的温润。因矿层薄、杂质多,仅少数矿口能采得优质原矿,成品率不足三成,故有”一两朱泥一两金”之说。
  2. 发色与肌理
    经1180℃高温窑变后,泥色呈橘红至深枣红渐变,胎面隐现细微皱皮纹(俗称”蚯蚓纹”),如丝绸褶皱般自然灵动。双气孔结构赋予其出色透气性,久养包浆后泛琥珀光,茶汤浸润下更显”泥色会呼吸”的活性。

造型美学

  1. 曲线密码
    壶身取法汉唐侍女削肩之姿,自壶颈至腹底作S形抛物线延伸,肩部弧度如新月出云,腰部内收若美人束素,整体比例遵循”黄金分割”法则。壶盖穹顶与壶肩曲线无缝衔接,宛若云鬓轻拢,凸显”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的古典审美。
  2. 构件意象
  • 三弯流:仿仕女拈花柔荑,出水利落中带含蓄婉转
  • 耳形鋬:取敦煌飞天飘带意趣,曲度贴合掌心虎口
  • 圆珠钮:似点翠步摇坠饰,与壶身形成虚实对比

工艺匠心

  1. 成型挑战
    朱泥收缩率高达20%-25%,美人肩薄胎大曲面造型极易在干燥、烧制时开裂。匠人需以”虚驼”技法(特制弧形托具)承托湿坯,阴干阶段每日微调坯体张力,确保曲面过渡无塌陷。壶口与盖沿的”天压地”配合,须精确至0.3毫米以内。
  2. 装饰哲学
    通体光素不施雕绘,以泥料本色为饰,仅于壶肩转折处施以”暗接”工艺,筋线似有若无,如罗衣暗纹。这种”less is more”的极简美学,恰合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制壶尚古雅,最忌雕镂”的文人壶标准。

意境

  1. 女性主义符号
    突破传统紫砂器”以器喻德”的男性视角,通过柔美器型重构女性主体性。壶肩的挺拔暗喻女性柔中带刚的韧性,流与把的呼应象征”刚健含婀娜”的生命张力,成为现代紫砂性别叙事的革新之作。
  2. 禅茶意境
    壶身曲面暗合”天圆地方”宇宙观:穹顶式壶盖喻天,圆融壶身载物厚德,三弯流引出”曲水流觞”之雅。注水时水线沿壶肩旋落,如瀑泻青崖,契合”一器一世界”的禅茶美学。

此壶堪称”泥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史诗”。从选矿陈腐到窑火定色,每一步都是与无常的对话;从曲线推拿到气韵把控,每一处皆见匠人”格物致知”的修为。它不仅是茶事载体,更是一件凝结东方女性审美、传统造物智慧与当代人文精神的立体诗篇,在朱泥的炽烈与器型的温婉间,吟唱着千年不熄的紫砂薪火。

美人肩紫砂壶的由来:
“美人肩”又称“圆珠壶”。《阳羡茗壶赋》记载:“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内盛香茗,如软玉温香,不啻掌珠,赏心悦目也。”其饱满圆润的身躯,流畅优雅的线条,有盛唐美人之风韵。制壶者只有投入了感情和心血,才能塑造出情色生香、灵肉合一的壶艺佳作。

美人肩以修长圆润见长,整器若削肩而立的唐代美女,必要作者心领神会,才有这灵韵交融的杰作!整款壶呈卵圆形,壶身修长,壶盖若帽子盖于壶口,卵圆形壶钮倒立于壶盖之上,弯流柔韧柔和,耳形把上阔下窄,别致有趣。

美人肩紫砂壶壶型借鉴了瓷器“梅瓶”造型。“梅瓶”最早称为“鸡腿瓶”,由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器身有棱,像鸡腿一样,上大下小,上部略为突出,便于放在皮套里在马上携带。传到中原后逐渐演变,到宋朝,被称为“经瓶”。

宋朝的皇帝称帝后要受再教育,上完课须招待老师吃饭、喝酒,酒就是用这种瓶子装的。清之后没有“经筵”制度了,这瓶子就用来插花。小口径适合插瘦骨嶙峋的梅花,“梅瓶”称谓诞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