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式平盖
壶身:文化大革命时期制,黄龙山鹅黄朱泥
壶盖:2016年配,赵庄山金黄朱 容量:300ml
大道至简,气韵自生;器型承古,风华暗蕴。匠人以手抵心,深谙泥性肌理、形骨之度、火艺之衡,方成此物。更取黄龙山鹅黄朱泥为骨,千年矿髓凝作一器,泥色如鎏金缀霞,器式若古月临渊。形泥旷世合璧,堪为案上清供,亦作世代珍承。
此壶为文革老壶,后配盖。






黄龙山鹅黄朱泥是宜兴紫砂泥料中的稀有品种
产地与形成
产地: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紫砂核心矿区之一。
形成:属朱泥类,由地质运动与矿物沉积形成,含高岭土、石英、赤铁矿及云母,铁元素(Fe₂O₃)含量较高,氧化后呈现独特鹅黄色调。
泥性
外观:原矿呈鹅黄色,略带橙红,烧成后色泽温润,表面有油脂光泽。
质地:颗粒细腻,结构紧密,可塑性佳但收缩率极高(约25%-30%),易出横向裂纹。
特性:透气性适中,保温性强,适合激发茶香。
工艺
成型难度:高收缩率导致烧制易变形、开裂,需经验丰富的工匠控制泥料干湿度和手法。
烧制温度:约1080℃-1150℃,需精准控温,多次窑烧调整。
稀有
矿源现状:原矿储量极少,近年黄龙山保护性禁采,市场流通多为早期库存,稀缺性推高收藏价值。
作品类型:多制小品壶(200ml以下),因大器型成功率极低。
市场定位:高端收藏级泥料,名家作品价格昂贵,兼具泥料与工艺价值。
适用与养护
适茶性:适合高香型乌龙茶(如凤凰单丛、铁观音)、岩茶及普洱生茶,聚香提醇效果显著。
开壶养护:清水温洗,避免骤冷骤热。泡养时用茶汤淋润,软布轻拭,日久呈“包浆”玉质感。
人文
文人雅趣:鹅黄色淡雅含蓄,契合传统文人审美,常与诗词、篆刻结合,体现紫砂艺术的人文内涵。
历史记载:清代已有黄朱泥记载,但“鹅黄”之名多见于近现代,强调其独特色泽。
色泽:真品鹅黄偏暖,非刺眼亮黄,烧成后泛微红晕(“朱泥韵”)。
纹理:表面可见细微皱褶(“蚯蚓纹”),为高收缩天然痕迹。
声音:叩击声清脆,类似瓷器,区别于普通紫泥的沉闷声。
与赵庄朱泥区别:鹅黄朱泥更偏黄,赵庄朱泥红润感更强,收缩率略低。
仿制品辨识:添加铁红粉的假泥色泽呆板,缺乏天然颗粒层次,泡养后无变化。
总结:黄龙山鹅黄朱泥以其稀有性、工艺挑战及独特美感,成为紫砂收藏界的珍品,其使用与收藏需兼顾泥料特性与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