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量:175-180ml
规格:长12cm 高11cm
内口径:4cm
思亭壶-小煤窑朱泥
大雅堂出品,朱泥名师秦巡制
赏析
秦巡(1980b.),工艺美术师,青年陶艺家,国际紫砂协会会员,擅长全手工朱泥作品。
此壶为朱泥名师秦巡作品。秦巡老师一生痴迷朱泥壶制作,对于传统器型的神潤把握无出其右者!大雅堂主沉浸朱泥多年,推荐秦巡经典器型思亭,器型婀娜多姿,腴美优雅,全器线条气韵流畅,撩动人的心弦。朱泥之美器,由此可见一斑。
朱泥认人,人也认泥,多数朱泥师傅换了泥不做。朱泥不像紫泥那样成型易,烧成率高,窑温宽容度亦大;朱泥润泽如玉,手感细腻,平滑,声音清脆,不似紫泥气孔疏松。声音沉郁。泥有泥性,应顺天而为。故,相较其他紫砂的灿然,朱泥壶自古以其不喧不哗的光素形制,以极简内敛的线条,传统器型独特风采流传不息!
美人腿、细腰丰臀,如同清代低眉樱桃口的仕女画,散发着特有审美韵味。此壶如果不是一生专攻朱泥小壶的秦老师所造,真的难以拿捏其中韵味。
美丽的流水纹,每一个细节极致精工,光影映射下呈现朱泥微皱的独特美感。

小煤窑朱泥 :
产自宜兴黄龙山麓的小煤窑矿区(原属红卫村),因早年开采煤矿得名,后因泥料开采困难及环保政策于1997年关停。
矿层特点:矿层较浅,呈蛋形沉积,夹杂坚硬青石,采掘难度大,存量稀少。
高收缩率:烧制收缩率高达25%-30%,远超普通朱泥(约15%-20%),易导致变形、开裂,对制壶技艺要求极高。
颗粒感:泥料含微量原矿颗粒,烧成后呈现错落有致的“梨皮”肌理,质地细腻而不失层次。
色泽表现:常温呈土黄色,高温烧制后转为橘红或棕红色,包浆后色泽更深沉,泛琥珀光泽。
工艺挑战:
成型难度:需采用“拍打镶接”传统技法,忌石膏模批量生产,全手工制作方能保持泥性。
烧制技巧:需分阶段升温,窑温控制在约1080℃-1100℃,精准把控避免“惊裂”。
鉴别要点
外观特征:
表面自然褶皱(“蚯蚓纹”),非人工刻画。
壶口、盖沿等收缩明显处有细微波浪纹。
泡养后包浆快,一周可见温润变化。
市场陷阱:
警惕添加铁红粉的仿品,颜色艳俗无层次。
真品敲击声清脆似金属,仿品声音沉闷。
适用茶类
乌龙茶(如岩茶、单丛):高密度结构锁香,激发茶韵。
老普洱:吸附杂味,凸显陈香。
红茶:提升茶汤甜润度,避免闷熟。
收藏价值
稀缺性:现存矿料多为早年库存,市场流通真品不足1%。
1. 历史渊源
创始人:清代制壶名家陆思亭,以制梨形壶闻名,后人为表敬意将此类壶型统称为“思亭壶”。
演变:原为光素器,后衍生出刻绘、镶金等装饰工艺,成为紫砂“花器”与“光器”结合的典范。
2. 造型特点
梨形身筒:壶身似鸭梨,高挺饱满,重心上移,线条自壶颈向下舒展,体现“天圆地方”哲学。
三弯流:壶嘴优雅上扬,出水爽利,断水干脆。
截盖设计:盖与壶口严丝合缝,盖钮如珠,与壶身比例协调。
容量:思亭壶多为小品壶(100-200ml),契合功夫茶“小壶聚香”需求。










实践中发现,人们对紫砂艺术的价值认知往往存在一个根本性误区:人们惯常将紫砂器皿的高价值归因于稀有泥料,实则其精髓在于匠人倾注的工艺智慧。以宜兴紫砂工艺体系观之,每位制壶大家在长期实践中都会培养专属的”泥料记忆库”——这些经年累月驯养的泥料(尤以朱泥为典型),即便遭遇天价求购亦不为所动,因其承载着匠人对泥性火候的深刻理解。须知优质原矿泥料虽珍稀,其成本占比在精品紫砂器中不过十之一二,真正构筑价值核心的,是那些隐没在器型线条中数以万计的拍打痕迹与明针功夫。
反观工业化生产的低端茶具,其生产逻辑完全背离紫砂本质:通过机械冲压实现量产,采用化学染色增强视觉冲击,依赖机械抛光营造虚假光泽,借助注浆工艺消除手工痕迹。这类产品虽迎合了大众消费市场的价格期待,却彻底消解了紫砂作为时间艺术的本真价值——正如古法手酿与勾兑饮料,虽同为液体,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文明基因。

为小品壶(100-200ml),契合功夫茶“小壶聚香”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