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源头
寻一片森林的滋味
与茶王的再一次相约,令我们走进了南国的南糯山里。
至少在南诏时期,布朗族的先民就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移,遗留下来的茶山被哈尼族继承,自此世代相传,至少有1000多年了。
于4月8号上午,抵达勐海县的我们前往南糯山古茶第一村——半坡老寨。
深山村寨里,鸟语花香。昨日车滇姐姐给我们发来的视频,还是云雾弥漫。
幸而今日天公作美,一起帮忙摊晾完上午采摘的鲜叶,午后便随着滇姐远赴古茶园。
原本想着走过去就好,所以初见皮卡车时还有些惊喜。可这上了山路,着实是惊的跌宕起伏,虽精神涣散…但喜的是在滇姐充满感染力的“乐祸”之下,我们的笑声也从未停止。
有姑娘说,采茶会上瘾,而事实不仅是上瘾,还会上树了。
不同于灌木树种,古树的枝干虬曲,必须站在树上才可采到枝顶的鲜叶,茶农们对此已是轻车熟路,且手上采茶功夫依旧麻利。
此次赶上了头春季的尾巴,按一芽二三叶的标准,我亦在求稳之下于树上采了一下午,采至傍晚才恍觉时间过的如此快。
回村寨后,将采回的茶均匀摊凉在竹席上。大多地方做古树茶只摊凉,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茶叶表面散失水分,这个阶段,一般时间不长,远未达到萎凋的程度。
但是半坡老寨的制法不同,摊凉后会在室内自然萎凋,时间通常为6-8小时左右。静待时光流淌的过程中,上午摊凉的鲜叶已萎凋好,准备入锅杀青了。
杀青就是炒茶,目的是通过高温去破坏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茶多酚的酶促氧化,再进一步蒸发鲜叶中的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型。
在炒茶时,不仅要注重动作手法、观茶叶的变化,还要控制好火候。
首先最重要的是烧火,其稳定极为重要,火势倘若过大,易炒干炒糊;过小,则易杀青不到位。
至于何时出锅,十分微妙。其原料大小、香气、手感等变化都是关键,全凭制茶师傅多年的感官经验,不可言说。
但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要点,即“茶梗不会被折断”,其他只能自己慢慢体会了。
出锅后的茶叶需再一次的摊凉,降低温度后,接下来就是揉捻了。我们每人取一小拨茶,滇姐告诉我们,先以打圈的形式揉成团,手法先松后紧,还要适时抖散保持均匀。
推拉迂回之间,什么时候蓄力,什么时候发力,都是要点。此外滇姐还示范了一套揉茶古法,将茶置于茶上(不接触竹匾)左一下右一下去揉。
不同以往的纯手工制作,现如今大多是机械化生产,这也是时代的一个发展。若论其好坏,其实各有利弊,应合理看待,令手工与机器并存。
但对于古树茶,终究是受偏爱,始终保持手工制作,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并感知手中的茶。
最后一步就是干燥了。因已是深夜,三哥先将茶抖散放置一会后,拿至屋顶晾晒房分拨堆在一起,待第二日一早再拿至阳光下晾晒干燥。
今日,从采摘、摊晾萎凋、再到揉捻,我们全程手工参与,在每一步的细节处理上,体验了种种不易。我们怎么对待茶,也决定着这批茶最终的走向与品质。
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文艺的,做茶,是一件严肃且辛苦的事情。但其中得到的充实与成就感,使我嘴角眉梢的笑意从未消逝。
次日清晨,静候日出,遇见日月同辉。
后观车杰老师炒昨晚萎凋好的茶,抖散翻炒间,其力道手法,无一不体现多年扎实的功力。
和茶王一起巡山
没想到的是,炒完茶的茶王竟拎起了铜锣,准备巡山了。因如今是采茶季,村落户户皆十分忙碌,做茶不分昼夜,十分辛苦。
为避免村户间有所疏忽,出现未熄火等安全隐患的问题,必须要巡查一圈,防患于未然。
巡山途中还跟着车杰老师品尝了一泡十年老茶,开心。
饭后闲逛
午后,闲逛,取景,我们走入了一个在古茶园里兴建的小庄园,虽是挺美,但我个人是不爱的。
稍作休息,离去后我们决定深入山林制高点,奈何百般波折却因主人不在,终是没能进入。
路上见还有时间,便又去往茶园找滇姐,采了大致五斤鲜叶便已临近傍晚。
返回寨子前,滇姐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厂房,很是气派,之前路过时还道是哪个大户人家呢。说到此,放眼望去,村寨间皆逐户建起了洋房,这是茶树给予世代守护于此的族人永恒的财富。
虽改善了物质生活,但不变的是他们脸上及心灵透出那真诚且温暖的笑容,令人心生欢喜。
饭后滇姐说,今日我们采的几斤茶,全都交由我们来炒青…嗯,极其重视与珍惜之下,更为专注的在一旁请教学习。
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厚着脸皮上手炒制。
每一颗芽叶都是亲采亲制,翻炒抖散间,亲手感知着叶子的温度,看着它一点点的变化、凝聚,闻着茶香渐熟,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涌起的愉悦足以抵消疲惫。
虽炒的并不是很成功,有些干了,但老师还是满满的夸奖与安慰。
且因自己很用心并认真,即使是做工有问题,那我也觉得是好的,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它是我付出了辛劳的茶。
滇姐极有心,将这一小批茶单独晒干,应允要给我寄过来,内心充满感恩并满怀期待。
生茶的制作
普洱生茶的工艺,大体分为:采摘—摊凉—杀青—揉捻—干燥。
看似简单,执行起来,每一步细节与分寸的把握,却是复杂的多,所以必须要深入其中去感受。有时,学习与懂得是一回事,理解并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好茶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好茶,当然不变的标准是好原料加好做工,此两好,涵盖了生态、气候、工艺等等。在山上制茶试茶时,我们极少去评价它“不好”,而是去思考原因。
例如“这款野茶后劲真强,虽苦,但回甜生津很好”,“这一款青气还未褪,放一放会不一样”……诸如此类。
许多东西,非亲身参与不能体会。对过程的坚持、对结果的宽容,是我学茶之路的又一步。
何为单株茶?
单株,顾名思义,即单颗采摘、单颗制作,极为纯粹。因每棵古树皆有不同风味和特性,所以做成单株。
纵是头春新茶,开泡汤色便金黄透亮,花香高扬,入口温润细腻,回甘生津极快。
余韵深远绵长,柔美中不失大气,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独特山野气韵。
车杰老师说:“当一杯茶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喝到的不仅仅是一杯茶,而应该是一整片森林。味蕾的每一份体验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自有源头也有归处。”这也正是“一方水土一方茶“的体现。
后记
除却此次南糯山之行,我们还走访了布朗山班盆、贺开、新老班章等名寨。观班章茶王树瘦弱的身躯后,想起它不菲的身价与名气颇为唏嘘。在我个人看来,这引起的一系列波动,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试茶时,我们喝了班章、班盆等,好喝,但对应其大名,不置可否。反而是一款极便宜的紫娟茶打动了我们。好坏标准从何而来,一见即知。
经此几日茶山行,种种切身体会,方知茶农不分昼夜之幸苦,工艺拿捏之难度。感受了那份坚守与耐心后,对于茶,更多了一份理解与宽惜。并愿往后喝茶,洋溢而出的皆是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