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美
又是一年高考季,想来,每当看见正青春的学子,总不由的盯着看。
其实我们都一样,最美好的年纪一般就是少年时, 但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往往不能察觉这有多美好。
即使不断有大人说,要珍惜啊,多美好的时光啊,我们还是没有办法体会。
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回不去了,才能明白青春年华的绚烂多姿。美而不自知,才是最自然的美丽。
美,有时候是看不见的。
那它是怎样的?
蒋勋说,美,其实是你端坐在那个地方,对于身边周遭大自然的变化,有生命的祝福和感受在里面。比如,发现一朵花开。
美,这个字,回归到本质上,大概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命认知过程。美,是主观与客观的对话。
人人都喜欢花,认为花是美的。更美的,是释迦牟尼拈花一笑传法的故事。
一朵花,大弟子迦叶笑了,那个笑,是自己懂得了,是一种心的喜悦与领悟。从一朵花里,人人都会看到自己生命的状态。
山野气韵之美
于茶,更是如此。在我眼里,一款茶,来自山野,或粗野或鄙陋,但我喜爱她,这是大自然赋予的韵,是很美好的生命。
美在茶里,无处不在。焚香、挂画、琴、席、室、器等,甚至不远千里的茶山行,再艰辛,也觉得那是最美的茶之旅。
心念一起,开箱车杰老师近日寄来的茶,分别喝了三棵古树采制的单株,很久没这么喝生普了,却喝得很愉悦。
皆由车杰老师亲手炒制,其独特的手法,使制成的单株茶,不论是香气或是滋味都发挥出了最大的魅力。这亦是一种看不见的美,但却真实存在着。
甘润醇滑,端端正正,妙处一时难言。泡的时候,恍惚了一下,似梦回了南糯山。春山丰茂,气韵自在,我果然更爱茶山啊。
美在体感身受中
谈起此行,喝了不少村寨的茶,茶的很多妙处是看不见又说不得的,但好喝的终归是好喝的,不好的也终是不好。
不可避免的也展开过一系列关于古树茶的话题,举例最基本的来说,古树就真的比台地好吗?这些是不是炒作?
对于大多数茶友来说,这种质疑不是没有道理,例如前几年周围村寨的茶被运到班章村去卖,大部分人是看不出来的。
或是古树料中混入小树,甚至是那些涌入茶圈,只为利益的人,拿台地茶印个古树包装,以次充好的就卖了,此类情况比比皆是。
所以在喝不懂的情况下,按照名气去喝茶,那才真叫是掉坑里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雅堂遍访茶山,各地去探寻,除却自己备一点好茶以外,更是为了将大师制作最好的茶推荐给大家。
要喝懂更好的茶,是要一步一步来的,建立起对好茶的基本认知和口感体系,才能知道更好的好在哪里。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名山名寨的茶之所以能炒得这么火,抛开稀缺性不说,能在起伏的茶市占领高地,是其百年至千年的底蕴所支撑,不是没有依据的。但这些依据,回归到根本上来说,是茶的品质在说话。
喝的是颜值?还是内质?
古树茶比台地茶好吗?就实来说,是的。
首先是茶树品种的问题,现在的台地茶,都是近代培育出来的无性系良种,特点是抗旱、抗寒以及抗病能力强,产量更大,所以更适合作为经济作物。
也不否认台地能做出好茶,但与原生的古树茶相较,其管理问题、内质的丰富程度和协调度肯定是不如古树的。
其次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了。众所周知,茶树生长的土壤、气候、生态等,都会影响茶叶品质的高低。
古树茶的生长环境,一来是与森林混作共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同时靠根系的新陈代谢,疏松土壤,不断聚集矿物营养,保障古老茶园继续生存,使其延年益寿。
而当前的台地茶园,无论人工施了多少肥力,即使保障了茶树的生产,也依旧缺失了内质的积累。
简单来说,就是“徒有其表”。所以,当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些情况的时候,本质上还是茶树品质的问题。
古树茶,不是因为更老而更值钱,也不是因为有玄之又玄的茶气而更好。它首先是一株长的好的植物,拥有着其他茶树还不能匹及的内质之美。
因此,当我们把这个本质问题弄清楚之后,再回归当下,对于任何一种茶来说,苦、涩、鲜、甜、香都是滋味口感的基本面。
这些滋味,是不是可以更协调的表现于茶汤中,就是更好的体验判断。而醇度、韵味,更是丰富一杯茶汤所带来的口感表现。
汤感的醇厚,甘鲜,细腻的润喉感,以及喝过之后口腔、杯底悠远的留香,都是从直觉感官上来告诉你,这杯茶很美好。
岁月留痕之美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岁月静美,时光不仅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也留下有刻度有痕迹的美好。